日期:2024-04-11 15:20:03 标签:
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上海出品电视剧《城中之城》,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的同名小说。该作品首发于2018年《收成》长篇专号(夏卷),曾获评中宣部2018年十部“优秀实践体裁文学”。作为一名70后上海作家,从《城里的月光》到《乘风》,从《城中之城》再到《心居》,滕肖澜总是在写上海。
她笔下的“城中之城”与以往作品里的城市有何不同?关于小说改编成影视剧,她持何种情绪?电视剧热播之际,本报记者对话原著小说作者滕肖澜。
记者:继《心居》后,这是您第二次和滕华涛导演合作。作品从纸上文本转换成荧屏影像,内心会忐忑吗?曾经听到有作家“吐槽”:“电视剧火了才带动小说卖得好”,您怎么看?
滕肖澜:小说和剧集是不同的两种艺术表达形式。这次主创团队有着丰厚经验,我相信他们会从专业视点动身,遵从戏曲改编本身的特点和规则,进行二度创造。
的确,电视剧如果播得好,能够进步小说销量,这是双赢的过程。但关于小说作者来说,这似乎不该该去多考虑。无论何时,心无旁骛的写作才是一切的根本。
记者:不同于您大部分小说穿梭百姓胡同家常,《城中之城》转向金融专业领域的摸索,写作带来的挑战是什么?回头看还满足吗?如果当下再写,会参加什么新线索吗?
滕肖澜:小说从2015年开端计划,接着去银行考察,辗转了前台、信贷、出资、审计、结算等多个岗位,再是构思、动笔,到2017年底全部完成,距今确实有一段时间了。由于体裁的特殊性和专业性,创造难度是我迄今为止最大的。
我对自己定的方针是:专业上不能有硬伤。当时学习了许多文件和实践事例,与工作人员们同进同出,听他们交流,打成一片,便是期望自己彻底融入环境;在架构故事和人物的时分,让金融布景自然而然地展露出来,不是硬邦邦的,更不能是虚假的。
值得庆幸的是,完成初稿给其间两个银行职工看,他们都表示“蛮像的”。这给了我很大鼓舞。回头看,现已过了好几年,金融政策和相关布景都有了改变,如果我再写一次,必定会重新采风考察,找出新的切入点。
关于当代作家来说,直面改变、转型中的实践,出现当下杂乱的日子是一种挑战,在不断挑战自我中会取得成长。
记者:小说以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为布景,一代是已为砥柱的副行长赵辉,一代是银行新人陶无忌,围绕身边的苗彻、吴显龙、薛致远、苏见仁、周琳、程家元、蒋芮、胡悦等人物命运交错,围绕利益与初心的激烈对决,盘根错节密密匝匝结成蛛网,戏曲冲突于无声处浴血奋战。如何以两代从业者的视角,将繁复的金融职业构架搭建起来?
滕肖澜:金融之城里的高峰博弈,也是两代金融人的信仰对决。楼房之下,暗影遮不住的是人道宣布的微光。小说没有过多着墨于实践金融操作过程,更注重于写金融城里的“人”。写人在面对严重抉择时的命运走向。
归根到底,写金融和金融人,写上海,写上海人,其实便是写我国,写我国人。期望读者们看完书,会感慨人道的杂乱,以及个别的细小与强大。
记者:您曾说期望笔下的上海“是实在的、理性的、值得尊敬的。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,而更是一个信仰、一份期望、一种精神”。会忧虑自己被贴上“地域写作”的标签吗?
滕肖澜: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如果说石库门里的“上海”,是原生态的、单纯的、理性的,那么《城中之城》里的“上海”,相对愈加多元、愈加理性。
其实我是一个不太会去多想的人。由于身在上海,对上海比较熟悉,自然而然地就会写上海。至于标签、门户那些,说实话从来没有考虑过。我只写我想写的,说我想说的。写作让我高兴,也让我沉溺其间。
上海也是不断发展改变着的。有时分作者写什么主题,从什么视点切入,往往是很偶尔的。仿佛一下子跳出来。可一旦跳出来了,就会立刻确定:这是我想写的。这种偶尔性或许便是文学的魅力,像在跟作者捉迷藏,很有意思。
记者:小说里有个意象,说人生比如白衬衫,“不管怎么爱惜,到最后也不免泛黄发黑,但即便如此,不能由于终究泛黄发黑而不去管它。还是要精密打理,不要暴晒虫蛀,尽或许熨烫干净,让它白得久一些。”这是否也传递了您对金融人物群像的价值底色——人生既无法又很有魅力,但没有试错的时机?
滕肖澜:“白衬衫”确实有隐喻的效果。由于纪律守则与实践操作之间,往往是有着一些可进可出的当地,松一松紧一紧,都是真金白银。从小说的视点,这其实便是最值得写的当地。
人生也是如此,有摆得上台面的道理,也有摆不上台面却又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道理。后者写起来必定比前者更有意思。
所以写金融体裁小说,一方面要把是非对错辨清,另一方面也要把人道夹缝里那些一言难尽的东西,尽量地展现出来。期待艺人们的精彩“飙戏”。
优优剧情网致力于提供最新电视剧剧情介绍 、电视剧分集剧情、明星个人资料 Copyright @2008-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优优剧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闽ICP备2023008747号-1